孩子上課不專心,該吃「聰明藥」嗎?
最近在門診中,許多家長焦慮地問我:「阿銘醫師,老師說我家孩子上課總是發呆,要不要去小兒身心科拿個『聰明藥』?」
這個問題越來越常見。老師擔心孩子跟不上進度,父母則害怕被貼上「不專心」的標籤。但究竟什麼情況需要藥物?誰適合?長期使用又會不會影響孩子的成長?今天我想和大家好好聊聊。
孩子的專注力,其實有限度
專注力會隨年齡增加而延長,但別期待孩子能像大人一樣久坐不動:
-
國小低年級(6–8歲):約 10–15 分鐘
-
國小中高年級(9–12歲):20–30 分鐘
-
國中(13–15歲):30–45 分鐘
所以,小孩在課堂上偶爾分心,並不是異常,而是發展階段中的正常現象。
什麼情況需要留意 ADHD?
不是所有的「坐不住、愛分心」都是病。若以下狀況持續超過半年,並且影響到學校與家庭生活,就要考慮 ADHD,並建議尋求專科醫師評估:
-
📚 學業:寫功課拖很久、考試會卻錯很多
-
🏠 生活:經常丟三落四、忘東忘西
-
👦 行為:太衝動、容易惹同學生氣
「聰明藥」到底是什麼?
家長口中的「聰明藥」,其實是治療 ADHD 的處方藥:
-
刺激劑類:如哌甲酯(methylphenidate)
-
非刺激劑類:如 atomoxetine
這些藥物並不是讓孩子變聰明,而是協助提升專注力、控制衝動。
誰適合吃?誰不能吃?
✅ 能吃:經過完整評估,確診為 ADHD 的孩子
❌ 不能吃:單純只是「不專心」,卻沒有 ADHD 的孩子
若沒有 ADHD,服藥效果有限,還可能產生副作用,得不償失。
常見副作用有哪些?
藥物治療需要醫師嚴格監測,因為可能出現:
-
食慾下降、睡眠品質差
-
頭痛、心跳加快
-
血壓升高、心律不整
-
情緒異常(焦慮、憂鬱,甚至幻覺)
-
成長受影響(需定期追蹤身高體重曲線)
-
肝功能異常(特別是非刺激劑藥物)
中醫觀點:專注力是身心平衡的結果
《靈樞‧本神》提到:「心有所憶,謂之意;意之所存,謂之志。」
專注力不僅與大腦有關,也與孩子的體質、情緒、睡眠、飲食息息相關。
許多孩子專注力不足,其實和:
-
睡眠不足
-
吃太多糖分
-
缺乏運動
-
情緒壓力
有很大關係。這些透過生活調整與中醫調養,往往能得到明顯改善。
阿銘醫師的小提醒
1️⃣ 聰明藥不是保健食品,不能隨便吃
2️⃣ 沒有 ADHD 的孩子,不能服用
3️⃣ 長期用藥要定期監測:身高、體重、血壓、情緒
4️⃣ 最影響孩子專注力的根本,其實是 睡眠、飲食、運動與陪伴
結論:陪伴與生活調整,比藥物更重要
「聰明藥」能幫助確診為 ADHD 的孩子,但並不是讓孩子變聰明的神藥。
對於只是「不專心」的孩子,父母的陪伴、健康的作息與情緒支持,才是專注力的關鍵。讓孩子在良好的環境中,自然就能專心、健康地長大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