初經後還會長高嗎?從中醫看女孩發育的關鍵轉折
「醫師,我女兒月經來了,是不是就代表長不高了?」
「初經之後還要不要補?中醫的轉骨還適合嗎?」
這是阿銘醫師在門診中經常被家長問到的問題。
初經,對於一個女孩來說,不只是月事的開始,更是一個身體、情緒與生理節奏轉變的重要時刻。這篇文章,我想從現代醫學與中醫觀點,帶大家深入認識「初經到底代表什麼?」
🔬【現代醫學怎麼看初經?】
在現代醫學中,初經(Menarche)是青春期性成熟的標誌之一,通常發生在10~13歲之間。根據台灣近十年健康調查,女孩的平均初經年齡已逐漸提前至11歲左右,與飲食營養、體脂比例增加、生活作息改變有明顯關聯。
初經的到來,代表身體的 下視丘-腦下垂體-卵巢軸線(HPO axis)已經啟動。這個軸線開始穩定分泌女性荷爾蒙,導致:
-
卵巢成熟、開始排卵
-
子宮內膜週期性增厚與剝落(形成月經)
-
乳房發育、體脂分布改變(臀部、大腿明顯)
-
骨骼發育接近高峰,生長板逐漸鈣化閉合
也因此,初經來潮通常代表女孩進入生長的尾聲:身高還能繼續增加,但速度趨緩,平均約還能再長高4~8公分,視個人體質與生活習慣而異。
🩺【中醫怎麼看初經與「天癸」?】
中醫對初經的理解,源於《黃帝內經》對女性生命節律的細緻描述:
「女子七歲,腎氣盛,齒更髮長;二七而天癸至,任脈通,太衝脈盛,月事以時下,故有子。」——《素問‧上古天真論》
這段經文揭示了一個核心概念:初經來潮,代表腎氣充盈、天癸至、氣血旺盛,具備生育能力。
其中「天癸」是一種由腎所化生的生殖之精,若天癸充足,則月經準時、發育正常,若腎氣虛弱,則可能月經遲發、量少甚至閉經。
➤ 中醫將初經視為一個「氣血成熟」的轉捩點,牽涉到:
-
腎氣是否充足(腎主生長、生殖)
-
肝氣是否調暢(肝藏血、主疏泄)
-
脾胃是否運化得當(脾為後天之本,化生氣血)
因此,在臨床上,許多女孩在初經來潮後會出現:
-
頭暈、疲倦、容易情緒不穩
-
月經初期不規則、量少或有血塊
-
生長速度改變、甚至體重變化
這些狀況,在中醫屬於「氣血未調」或「肝腎不足」,是很好的「轉骨調理」時機,而不是停止照顧的階段。
🌿【初經後,中醫建議這樣調養】
女孩初經來後,身體進入一種新的內分泌節奏,中醫常會建議:
✅ 1. 補血養肝、調經和氣
使用當歸、熟地、白芍、女貞子等溫和補益藥材,可穩定月事,減少疲倦、調節情緒。
✅ 2. 健脾補腎,續助成長
若女孩體型偏瘦或成長緩慢,則可在月經週期後期進行健脾補腎的食療,如加入杜仲、黃耆、枸杞等藥膳。
✅ 3. 養成穩定作息與運動習慣
讓身體節律穩定、睡眠充足、適度運動(如游泳、跳繩),都有助於骨骼與氣血運行。
🧭 結語|初經不是終點,是「轉大人」的起點
初經,是每位女孩生命中的重要里程碑。
它代表身體逐漸走向成熟,也意味著需要更細緻的照顧與理解。
從西醫來看,它是生長曲線的後段高峰;從中醫來看,它是氣血成形、腎氣發育的重要標記。
這個階段,不只是「女性生理的開始」,更是身心調養的契機。
若能在初經後善用中醫的觀察與調理方式,不僅可以延續成長潛能,更能為女孩日後的健康打下穩固基礎。
—
如果你家女孩剛開始初經,不確定該怎麼照顧、要不要補、吃什麼比較好,也歡迎在門診與我討論。每個孩子的體質都不同,轉骨與調理的方式也應量身打造。
📍臻品中醫診所|阿銘醫師
#初經 #青春期女孩 #中醫轉骨 #阿銘醫師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