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7月31日

中醫角度解析六大體型與減重策略

中醫減重體質

📏中醫角度解析六大體型與減重策略

在阿銘的體重管理門診中,有一個非常常見的開場白是: 「阿銘醫師,我這樣是胖嗎?還是其實只是比較壯?」 這個問題,反映出許多人的疑惑——我們是否太習慣用「體重」來評斷一個人的健康狀況?事實上,體重只是表面數字,真正關鍵的是體組成與代謝狀態

🔍 評估體型,不能只看體重

在中醫體重管理門診,我會特別強調兩個指標:
  • BMI(身體質量指數):體重與身高的比例,用來初步判斷體重是否過重。
  • 體脂肪率:代表體內脂肪的比例,能更真實地反映身體的代謝負擔。
根據這兩個數字,我會進一步幫患者分類為以下六種常見體型:

✅ 六大體型分類法(阿銘醫師版)

  • 🟢 健康型:BMI 與體脂皆在理想範圍,代謝平衡,無需特別介入。
  • 💪 筋肉型:體重偏高但體脂低,肌肉發達的健壯體型。
  • 🧁 泡芙型:外觀看不胖,但體脂高、肌肉少,是所謂「隱性肥胖」。
  • 🧱 硬派型:骨架寬大、肌肉厚實,體重重但脂肪不高。
  • 🧸 鬆軟型:BMI 與體脂雙高,脂肪囤積多,代謝風險高。
  • 🌱 輕盈型:體重與體脂偏低,可能為體質虛弱或營養不足。

📊 中醫與西醫減重門診的最大差異

在中醫與西醫的減重邏輯上,其實有非常不同的切入點:

🔬 西醫的減重策略

西醫注重「生化指標」與數據依據,常見方式包括:

  • 抽血檢查(肝功能、血糖、血脂、荷爾蒙等)
  • 使用減重藥物輔助代謝
  • 在嚴重肥胖下考慮手術治療

🌿 中醫的減重策略

中醫更關注「為什麼胖」,而不是「胖多少」:

  • 透過體質辨證找出肥胖根源
  • 調整脾胃、疏肝理氣、祛濕化痰
  • 不依賴藥物抑制,而是恢復代謝平衡
💡 減重不應只有一條公式,每個人都該有屬於自己的處方。

📍 中醫減重的三大核心方法

1️⃣ 辨證論治:依體型與體質配方開藥

中醫強調「同病異治,異病同治」,例如:

  • 脾虛濕盛型 → 健脾利濕
  • 肝鬱氣滯型 → 疏肝解鬱
  • 痰濕內困型 → 化痰除濕

透過中藥調理,讓代謝恢復正常,自然就容易瘦下來。

2️⃣ 生活與飲食衛教:日常才是關鍵

我們會與患者一起檢討:

  • 是否常吃油炸、寒涼、生冷的食物?
  • 是否晚餐太晚?作息不規律?

針對體質給予實用的飲食建議,像是「泡芙型」需強化蛋白質、「鬆軟型」要避免澱粉重疊等。

3️⃣ 評估壓力與睡眠:不能忽略的隱性肥胖因子

長期壓力與睡不好,會讓皮質醇上升、食慾增加、脂肪囤積。

必要時中藥會搭配安神、養心、調氣血的處方,讓整體生理與心理更穩定。

🧘‍♀️ 減重的關鍵不是「減」,而是「調」

中醫講究「治未病」,減重的本質,其實是讓身體的代謝恢復到一個自然、穩定的狀態。 當脾胃健運、氣機暢達、陰陽平衡,就不容易囤積脂肪;
當飲食有節、作息有序、情緒穩定,就能避免反覆復胖。 

 ✅ 減重不是壓榨身體,而是調和身體。 
 ✅ 減得對,才瘦得久;瘦得久,才不會再來一次。

📞 想了解自己是哪一型體型?歡迎來臻品中醫找阿銘醫師!

如果你對自己的體型、體質或飲食習慣有疑問,也許可以從中醫的角度重新認識自己。 我會協助你釐清真正的「胖」是從哪裡來,再擬定一套最適合你體質與生活節奏的減重方案。
  • 📍 台中南屯 臻品中醫診所
  • 👨‍⚕️ 吳啓銘醫學博士|肥胖症專科醫師|臻品中醫副院長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