🎯 減重目標怎麼訂?從「不復胖」的關鍵開始
減重最怕什麼?不是吃太多、動太少,而是——
一開始就訂了太高太急的目標。
很多人興沖沖地開始節食、爆炸運動,結果撐不久就放棄,體重反彈得更快、更重。這種「溜滑梯式」的減重困境,在我的門診中見過太多次。
今天就讓阿銘醫師來跟你聊聊:
📌 減重到底該怎麼訂目標?
📆 短程目標:3~6 個月內,減掉 5~10% 體重
這不是隨便說說,而是根據許多國際減重指南與實證研究建議:
- 5% 減重:已可改善血糖、血壓、血脂、脂肪肝等代謝問題
- 10% 減重:進一步降低糖尿病、心血管疾病、睡眠呼吸中止等風險
舉個例子:
假設一位患者體重為 80 公斤:
- ✅ 5% 減重目標:減掉 4 公斤 → 目標體重 76 公斤
- ✅ 10% 減重目標:減掉 8 公斤 → 目標體重 72 公斤
這樣的目標不但具體可行,而且真正對健康有幫助。
📉 理想減重速度:每週 0.5~1 公斤
別以為瘦得快就是好,事實剛好相反。減太快,身體會進入「保護模式」:
- 基礎代謝下降
- 肌肉流失,脂肪留存
- 容易復胖、情緒失衡
建議採取「每週減 0.5~1 公斤」的節奏,每月約減 2~4 公斤,才能:
- ✅ 穩定燃脂
- ✅ 保留肌肉
- ✅ 降低復胖機率
📏 中程與長程目標怎麼設定?
🧠 若你屬於肥胖症患者(BMI≥27):
- 🎯 中程目標:將 BMI 降至 27 以下 → 減輕關節負擔與慢性病風險
- 🎯 最終目標:將 BMI 降至 24 以下 → 回到健康體重範圍
📌 BMI 對照表(台灣健保標準):
- BMI ≥27:肥胖症
- 24≦ BMI < 27:過重
- 18.5≦ BMI < 24:健康體重
- BMI <18.5:過輕
在臨床上,BMI 的變化可以作為追蹤健康進展的重要依據。
🧘♂️ 減重不是短跑,而是一場耐力長跑
很多人一開始想「一個月瘦十公斤」,但這樣的心態往往會讓你在第三週就放棄。
真正能維持體重不反彈的人,靠的不是意志力,而是——
- ✔ 適合自己的減重節奏
- ✔ 一步一腳印的小目標
- ✔ 可以長久維持的生活方式
📍 阿銘醫師的叮嚀
- ✅ 設定合理的期望值,減得慢沒關係,關鍵是能不能穩住!
- ✅ 減重不是比誰瘦得快,而是比誰瘦得久
- ✅ 每少一公斤脂肪,就多一分健康保障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