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BMI是什麼?台灣標準、計算方式與侷限一次搞懂》
其實從初步篩檢來看,BMI確實是一個快速又有效的健康指標,能夠幫助我們判斷體重是否在合理範圍內,也方便設計後續的體重管理計畫
。



BMI,全名叫做 Body Mass Index,中文是「身體質量指數」。

體重(公斤) ÷ 身高(公尺)²
例如,一個人身高1.7公尺,體重70公斤,計算方式是:
70 ÷ (1.7 × 1.7) = 24.22
這個數字,就是BMI。
原本BMI只是應用在統計研究上,但後來醫學界發現,BMI與心血管疾病、糖尿病、代謝症候群的風險有很強的相關性,因此漸漸成為臨床上廣泛使用的健康篩檢工具!


很多人不知道,其實台灣的BMI標準跟國際版不太一樣喔!這是因為:
亞洲人(包括台灣人)

實證研究發現

因此,衛生福利部根據國內外研究結果,訂出了台灣專屬的BMI分類標準:






可以看到,台灣把「過重」的門檻設定在BMI 24,比世界衛生組織(WHO)設定的BMI 25還要更嚴格!這樣的標準,主要是希望能更早期辨識高風險族群,及早介入管理,預防慢性病的發生
。

這樣的標準,主要是希望能更早期辨識高風險族群,及早介入管理,預防慢性病的發生
。


雖然BMI是很好用的初步篩檢工具,但它也不是萬能的,大家要特別注意:
1. 無法區分脂肪和肌肉
有些健身族群,肌肉量很高,BMI看起來偏高,但實際上體脂肪很低,身體很健康。
2. 無法反映脂肪分布
兩個人BMI一樣,有人脂肪集中在腹部,有人脂肪分散均勻,但健康風險完全不同。
3. 無法考量年齡、性別變化
隨著年齡增長,身體成分改變,特別是內臟脂肪容易增加,BMI單一指標可能低估真正的代謝風險。

體重管理App
https://finedoctor.glide.page
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