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年端午節過後,門診總會出現一些熟面孔,有人肚子悶脹、有的人上吐下瀉,也有的說「阿銘醫師,我這幾天肚子怪怪的,怎麼吃都不太對勁。」
我都會笑說:這就是傳說中的「肉粽腸胃炎」

粽子是應景美食,尤其南部粽、北部粽各有支持者,不過別忘了,粽子的主要原料「糯米」,在中醫來看,是一種性質黏滯、難以消化的穀類。現代營養學也指出,糯米的直鏈澱粉比例低,支鏈澱粉高,吃起來黏軟好入口,但這樣的結構正是導致它「好吸收、不好消化」的關鍵。
當你一次吃進太多粽子,加上肉類、花生、蛋黃、香菇等油膩食材,一個不小心就會讓腸胃「超載」運轉,出現脹氣、便秘、腹瀉、消化不良等問題。
除了必要時吃藥控制急性症狀,更重要的是——讓腸胃休息一下!

1. 接下來減少油膩與重口味的食物,改吃清淡、好消化的料理,例如白粥、蔬菜湯。
2. 喝點促進腸胃蠕動的茶飲,像是山楂麥芽茶,也可以搭配茯苓、陳皮調和脾胃。
3. 有腹瀉或悶脹的人,可以短期服用中藥調理,如香砂六君子湯、保和丸等,視體質選用。
4. 避免冷飲與冰品,不要一邊吃粽子一邊配冰紅茶,會讓脾胃「更加雪上加霜」!
中醫講「脾主運化,胃主受納」,吃進去不是重點,能不能消化、吸收,才是身體能不能舒服的關鍵。趁這段時間調養一下腸胃,讓它慢慢回到平衡,自然就會恢復消化力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